自行车被用户随意停放甚至带回家、二维码被毁、车上被贴广告、车座被损坏、恶意破坏、私自加锁占为己有……作为新生事物的“共享单车”,在给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恶意”,甚至还有使用者将其丢进河里。“我家小区里有一辆摩拜单车已经被人私自用锁独占了两三天。”作为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北京大学生赵安说,“自己曾问过单车平台,他们也感到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这辆车被锁在原地。”
共享单车自投入以来,迅速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为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现实中却屡遭部分市民的素质陷阱。记者认为,有效破解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难题,不妨将恶意损毁共享单车行为与征信体系挂钩,提高违规成本,降低运营风险。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瓦解,人们的流动性更强,与陌生人交往更多,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压力及口口相传的声誉压力对违规者、失信者的钳制作用逐步淡化。信用惩戒将逐步取代熟人间的道德评价,即通过信息共享的信用体系,让有关部门及个人获悉交易对象的过往历史和规则意识,并作为交易参照,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共享单车遭遇的问题就是最好例证。譬如,某人向亲朋邻居借用物品时,均会倍加珍惜,按时归还,不慎损坏后还要登门道歉、赔偿损失。假如他恶意损坏借用物品,长此以往,其口碑将越来越差,甚至沦为人格和信誉的破产者,从而被孤立和边缘化。因此,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可能放纵自己的失信行为,以削减其在熟人社会中的信用度。
而在共享单车领域,恰恰缺少了能够替代熟人社会的道德压力和信用惩戒。首先,囿于人力、物力、财力,运营者很难有效追究恶意破坏单车者的责任。其次,即便违规者承担了经济赔偿,其所受损失也不大,无法感受到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其三,虽然一些运营者如摩拜单车,已建立了内部信用惩戒体系,对私自移车、安装私锁者“扣至0分”,但该评价体系未实现信息共享,即违规者的情况只有运营者知道。这样的话,其约束力自然大打折扣,即使将信用分扣完,违规者还可另选一家公司,或者干脆不使用共享单车。
理想的征信体系,应该像无形之手一样覆盖人们的所有社会行为。相关部门理当充分运用“互联网+”改变目前信用体系过于封闭和单一的局面,实现信用信息互通共享,通过综合分析评判信用数据,对失信行为联合惩戒。这样的话,共享单车失信者,其芝麻信用分就可能降低,申请贷款或信用卡会更难,叫外卖还可能承担较高的费用。如此,使用者自然会珍惜信用,不再毫无顾忌地破坏共享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