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超市,信用酒店,信用医疗……当无现金支付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信用的应用正在城市政府的推动下惠及更多个人和企业。打造“信用城市”如今不只是国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也成为多地城市治理的新目标。在7月18日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前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就中国城市信用建设相关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城市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牛鼻子”
记者:为什么选择城市这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连维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在我们推进信用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城市信用建设是整个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信用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国内外都关心中国营商环境建设,而信用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对一个城市来说,信用是一个金字招牌,是一张亮丽的名牌,也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本和特殊资源。所以,城市政府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选择以城市为基础推进信用建设,是因为信用体系要发挥作用,最终要体现在为企业、为每一位公民服务的各个环节。城市可以直接深入到社区、园区和企业开展信用建设,政府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职能,大多是通过城市一级政府来具体实施的。从这个角度看,选择以城市为载体推动信用建设,有很好的抓手和着力点。
也正因此,注重发挥好城市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我们为新华社和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深感鼓舞并充满期待,相信这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信用建设再上新水平。
打造信用城市既立“标杆”也出“考卷”
记者:国家相关部门在推动城市信用建设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连维良:推动城市信用建设,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积极引导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在2015年、2016年先后组织了两批、共43个城市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这些城市积极性都很高,主动申报,全国信用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给予必要的指导。这些城市积极承担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比如在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通城市信用网站、推动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上网公示、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可以说,国家推进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工作,都是率先在示范创建城市取得突破,再把其经验推向全国的。在这43个城市的带动下,截至目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数据超过33亿条,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近4千万条。
第二个是开展城市信用状况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我们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了“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内权威网站上搜集整理各个城市的守信和失信案例,设计了一套比较科学公正的评估标准,对各个城市进行监测评估,并将监测评估结果通报到城市政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城市政府发现问题,找准着力点,将面对问题的压力转换成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动力。
努力让每个市民都能因诚信而受益
记者:您觉得对于一座城市的管理者来说,城市信用建设到底要做哪些事?如何让每个公民都能因诚实守信而受益?
连维良:我们希望每个城市的管理者,都将诚信纳入城市的核心文化和治理理念,建立起完备的信用记录,在所有的重点领域引入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充分发挥信用服务机构的作用,在各类场景中都能为市民提供信用服务,不断提高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我们推动城市信用建设,不仅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更要让城市的每个成员,都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目前43个示范创建城市中,很多都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杭州和南京推出了市民诚信卡,卡里比较全面准确地记录了每一位市民的信用情况,信用状况好的市民在图书馆借阅可以免押金,在参观文博场馆、乘坐公交和地铁等城市生活多个方面都能获得便利和优惠,还可以凭借信用等级享受购物折扣和VIP待遇。
再比如,有的城市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整合小微企业的工商注册、税收缴纳、社保及水电费缴纳等各方面的信用信息,并向金融机构有序开放,金融机构根据这些信息向信用状况较好的、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这一方面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首批示范城市有望在下半年出炉
记者:下一步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哪些计划?
连维良: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城市信用建设示范创建的覆盖面,在目前43个示范创建城市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将继续启动第三批示范创建城市的相关工作。目前各地积极性都很高,已有超过50个城市制订了创建方案。同时,我们还要严格按照标准评选出第一批示范城市,作为城市信用建设的标杆。
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信用建设的质量,特别是要凸显城市信用建设的便民惠企效果,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以这个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估的指标体系。
应用信用手段更加高效便利地工作和生活,更多关注、参与和支持城市信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