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学科带头人吴晶妹教授4日在第四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上表示,未来应积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吴晶妹表示,过去几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荆棘丛生,但仍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缺少可供借鉴的国际模式和现成的历史经验,涉及领域和部门多,关系着众多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针对信用理念不一致、法律支撑力度弱、部门监管权限不足、信用管理工作机制欠缺,人员配备不足等现实问题,信用工作者充满情怀,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把信用从抽象的道德文化落地为具体的制度和规则,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日益提升,为信用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独特的信用建设模式引起了国外关注,一些国家开始研究我国的信用评分和信用惠民便企应用。
吴晶妹认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信用理念、制度、手段与国民经济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面临诸多难题。
一是提升信用理念、达成共识存在难点。目前,很多人的理念仍停留在诚实守信的道德精神层面,但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要求要将诚实守信的道德精神提炼凝结成信用规则、信用制度,并落地转化为信用行为和结果。政府和市场可以根据信用行为和结果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拥有信用就拥有价值、机会和资源。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阐释当代信用理念的发展与变化,推进其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
二是信用服务发展水平无法有效支撑信用建设需要,成为发展一大堵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需要社会和市场的广泛参与,其中也包括信用服务机构。受市场形势、监管政策变动、预期不稳定等多重因素影响,信用服务机构发展乏力,信用服务业务亟待进一步拓展。
三是信用信息应用受限,缺乏法律支撑与社会合力成发展主要痛点。信用包含基础素质的诚信度、社会活动的合规度、经济活动的践约度等三大维度,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展开。这些信用评价分类管理都需要信用信息开放、共享的环境,现有环境还无法支撑这种多维度的信用管理模式。
为此,来自公共部门、金融部门、市场机构的信用信息应向社会有序合理科学开放,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需政府、市场机构和各方凝心聚力,法律、制度及具体政策不断创新突破。
吴晶妹建议,未来应积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在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基础上新增了社会信用制度,这一重大变化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的肯定,也对未来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让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运行、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