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围绕高质量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持续深入发展,树牢“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开展信用领域市场主体严重失信治理,主动呼应疫情影响下生产经营遭遇困难的市场主体需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淮安市信用领域严重失信治理方案》,在全市范围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深化对去年新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中关于不予行政处罚等情形的运用,启动实施涉企“不予、从轻、减轻”行政处罚事项“三张清单”制度,强化执法资源统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让市场主体看得见摸得着的 “法治红利”和“信用红利”,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全市严重失信主体退出率、行政处罚占比下降幅度全省前列。
在推进分级分类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过程中,全市各级执法监管依法运用“三张清单”, 按照“减存量、控增量”的工作要求,采取“退出、帮扶、惩戒”工作思路,产生了一大批鲜活的案例,统计数据表明,2022年1-3 季度全市运用“三张清单”开展涉企行政处罚8493件,为企业减负1.2亿元,在一季度2492万元、二季度2626万元基础上,三季度提升到6255万元,减负的同时涉企行政处罚企业占比率持续下降,10月份我市涉企行政处罚企业占比率为1.48%,较今年初2.68%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一升一降”推动了全市营商环境、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了充分发挥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务诚信表率示范效应,市委营商办、市司法局和市信用办组织了全市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案例评选活动,通过县区和市直部门初评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集体研究等程序,在全市1-3季度8493件具体案件中评选出十大优秀案例和十大好案例,现予以通报表扬。希望被评为优秀案件的承办人员和办案机构,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为进一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和信用环境再做新贡献。
本次评选出的十大优秀案例和十大好案例涉及公安、税务、城市管理、市场监管、文广旅游、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烟草专卖、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好的借鉴示范意义,并将这些案例汇编成册,印发给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重点企业,供全市广大行政执法部门组织学习借鉴。
下一步,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进一步牢固树立谦抑、审慎、善意、文明、规范理念,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持续擦亮“信用淮安”和淮安101%营商服务品牌。
一是分类施策,着力减存量控增量。强化事前监管,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执法、谁纾解”等工作责任,深化“法润淮商”等走访服务企业活动,开展普法诚信宣传、倾听企业呼声、化解行政争议。强化事中监管,严格信用惩戒措施,开展常态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企业依法经营意识,落实“两书同达”制度,助企信用修复,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强化事后监管,依法运用“三张清单”,强化“首违不罚”运用,减存量同时同步做好控增量。
二是建章立制,着力建平台拓边界。贯彻落实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优化我市的实施方案,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健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划细执法的“标度”和“刻度”,确保一线执法人员可以按图索骥,避免过当执法。对现行“三张清单”调整升级,对部分“僵尸”项目进行清理,积极在多领域探索实施“不予实施强制措施清单”,在“轻拿轻放”中服务和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保障,着力增动力强支撑。积极运用《淮安市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消除一线执法人员“我放企业一马,谁放我一马”的思想顾虑。认真总结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经验和不足,对不当执法、违法执法等负面执法行为予以公布示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定期发布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典型案例,广泛宣传涉企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的工作举措和生动实践,让包容审慎执法监管执法更好惠及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