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强化企业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中,淮安市清江浦区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企业信用建设,把引导企业自觉重视信用建设、主动加强信用文化培植作为推进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措施,企业的信用指数得到明显提升,落实主体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显著加强,“诚信生产,守法经营”在全区广大企业中蔚然成风。
强化载体推动,促进企业时时绷紧信用理念之弦。推进信用建设,提高认识是前提。坚持以诚信建设“进机关、进企业、进商圈”为载体,聚焦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人员密集场所、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基层属地深入72家重点企业开展“诚实守信,企业先行”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座谈会、宣讲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教育引导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规范内部诚信管理,并邀请淮安市应急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开展事故案例分析、信用修复及信用文化培植等专题讲座,通过事故警示、信用理念渗透,进一步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
强化分类执法,促进企业高度重视信用建构之初。重视信用建设,防患于未然是关键。在积极落实淮安市应急局“首违不罚”相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深入推进分级分类执法,严格落实递进管理原则,将违法行为分为三类:轻微违法、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除符合“首违不罚”条件外,对轻微违法企业,主要通过书面提示警示、责令限期改正等方式处理,并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可暂不在“信用中国”平台公示;对于逾期不整改、拒不配合调查处理的轻微违法行为和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一般违法行为,主要通过普通程序立案处理,可于处罚信息公示3个月后提醒其申请信用修复;对于屡教不改、存在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行为的,坚持严管重罚、追责彻底、联合惩戒,主要通过顶格处罚直至提请政府关闭等方式处理,在法定公示期满前不允许提前信用修复。已先后对15家企业进行轻微违法处理、对30家企业进行一般违法处理、对6家企业进行严重违法处理,一般以上行政处罚公示率始终保持在100%。
强化刚性执法,促进企业用足信用筑铸之力。不出重拳、不敲重鼓难以惊醒梦中人。针对基层日常监管或投诉举报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长期不整改以及问题整改存在常态化反弹等异常现象,紧盯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双重预防机制不建立、必要经费不投入,甚至发生事故后仍不重视安全生产等严重失信问题,重拳出击,敢于亮剑,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并及时将其失信行为推送“信用中国”平台进行曝光惩戒。已有2个此类企业被行政罚款11.5万元,并将处罚结果及时向22家同类重点企业集中通报。同时,加大重大事故隐患查处力度,对8个重大事故隐患进行立案查处,对33个企业进行“一案多罚”,产生了较大的威慑作用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强化贴心服务,促进企业及时止住信用修复之损。搞好信用建设,信用修复必不可少。针对部分企业对信用修复程序不了解、修复周期不清楚、信用修复认知不深刻等问题,专门印制《企业信用修复提醒函》,在企业领取行政处罚决定书时,一并发放提醒函,让企业能够在3个月最低信用修复周期内,及时开展信用修复工作,有效规避因信用修复不及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融资、招投标等方面的风险和损失。同时,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镇街、开发区深入企业扩大宣传面,让相关企业应知尽知信用修复事宜,尽力做到应修复尽修复,目前已有75家企业相继拿到了提醒函、66家企业在最短周期内进行了信用修复。
强化信用审核,促进企业深刻感念信用荣誉之尊。聚焦信用建设,成果使用是硬核。主动将信用元素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信用的价值和威力。围绕评先评优、“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土地手续审批、股权上市、招投标等重点事项,严把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审核关,对信用优良企业一律畅开绿灯;对信用不良企业,敢于说“不”,坚决守住安全生产信用底线。有一个企业老板作为市人大代表推荐人选,需要安全生产信用审核,在信用审查时,发现该企业曾经因为风险辨识不到位被处罚过,该企业按照要求已如期整改到位,完全符合修复条件,但因企业自身疏忽而没有及时开展信用修复,于是,清江浦应急局适时提醒并帮助该企业立即进行信用修复,既把好了企业信用审核关,也为企业消除了不必要的信用风险,得到企业由衷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