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关键期,必须用全面、系统、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研判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动置身于新发展这个大格局,在新起点上开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征程。
构建综合交通,打造区域枢纽,提升治理能力,促进转型升级。计划投资190亿元,建成宁淮高铁,完成京沪高速公路扩容,新建一级公路133公里,改建农村公路736公里、桥梁100座,实施2个港口码头建设,优化提升公众出行质量,培育壮大货运物流产业。至“十四五”末,基本形成能力充分、结构合理、公铁水空协调发展的综合大交通格局,发挥枢纽作用,保障各种运输通道及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促进运输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铁出行“321”通达北京、上海、南京和国省干线公路10分钟进网目标,满足对内、对外快速联系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成果。
一是持续推动公路建设。以公路建设为主战场,进一步拓展对外交通,优化内部路网。高速公路方面,完成京沪高速淮安至江都段扩容改造工程,境内长27.3公里,估算投资34.2亿元。干线公路方面,重点实施5条一级公路建设:一是264省道工程,全长34.4公里,计划投资14.12亿元;二是327省道工程,全长7.6公里,计划投资3.89亿元;三是343国道工程,全长33公里、新建里程25公里,计划投资16亿元;四是233国道工程,全长42公里,计划投资39亿元;五是235省道工程,全长41公里、新建里程24公里,计划投资31亿元。同时,推进428省道南延段、350省道和328省道建设,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农村公路方面,改建农村公路736公里、改造桥梁100座,计划总投资12亿元,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整体通行能力和效率,实现农村新增经济类节点、旅游节点和集中居住点交通水平提升;结合乡村振兴省监测指标要求,对68公里县道进行大中修,计划总投资1.8亿元。撤渡建桥方面,新建京杭运河林平大桥,桥长1200米、宽12米,接线长5公里,总投资约1.5亿元。
二是突出加快铁路建设。抢抓“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机遇,在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通车运营基础上,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铁路交通大通道,加快形成以淮安为中心的多向放射铁路网。根据上级规划,推进宁淮铁路建设,确保“十四五”中期建成,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铁新突破。至“十四五”末,实现淮安区高铁出行“321”目标,即从淮安出发到北京3个小时、到上海2个小时、到南京1个小时,加快淮安区成为全省重要的高铁枢纽和全国高铁路网重要节点进程。
三是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按照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要求,推进干线航道建设,提升航道通达和区域带动能力,努力实现“通江达海、江海联运”目标。从地方实际需要出发,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强化水运主通道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水上交通监管等设施。重点实施京杭运河运南闸至扬州交界段景观绿化提升工程,推进头溪河航道上游5公里七改二升级改造、淮河入海水道二期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
四是稳步推进港口建设。完善内河港口和二类口岸建设,重点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港口,满足不断增长的港口货物运输需求。主要实施两个项目:一是建设上河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644万吨,岸线长1426米(码头泊位长987米),新建5个2000吨级散货泊位、5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4个件杂货泊位,总投资约5.87亿元。二是建设范集作业区码头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320万吨,岸线长1200米,新建12个1000吨级泊位,总投资约2.5亿元。同时,加快推进季桥作业区项目前期工作,将其建设成以大宗物资类、消费类货物运输为主的民生物流枢纽。
五是优化服务公众出行。按照“方便、快捷、舒适”的总体要求,实现客运服务向强枢纽、便换乘转型,以幸福交通的新高度满足公众出行需求。积极探索省市际公路客运转型升级发展模式,着眼中短途运输,挖掘拓展市场空间。实施城市快速路二期工程、有轨电车 2 号线建设,提升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实现与高铁“零换乘”。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紧密衔接城市、城镇、镇村公交体系,大力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新建1个智慧调度系统平台、120个智能候车站台,更新145辆新能源公交车。
六是培育壮大货运物流。依托物流企业整合货物运输各个环节,重点推动甩挂运输发展,对传统货运站场升级改造,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站场节点体系,保证运输需求和运输安全。加大对城市配送通道、节点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城市配送制度标准体系,构建干支衔接、通行顺畅的城市配送通道网络。充分利用区域内农村客货运站场、农资农产品集贸和批发市场等资源,加强物流基地建设,拓展区、镇、村农村物流节点,扶持有一定基础的物流企业向农村物流领域方向发展,形成以区级农村物流站点为核心,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点网络。推进物流业无车承运申报工作,有效促进货运市场资源集约整合,培育壮大规模物流和品牌物流。
七是打造绿色智慧交通。推进低碳交通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与LNG 船舶;广泛应用交通建设材料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路面材料、施工废料、港口疏浚土等再生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智慧交通,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为广大百姓提供道路客运和公交出行方案设计、信息查询、联网售票等服务;推进公路水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和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加快形成覆盖重要交通基础设施、重点载运工具的监测体系;提高政务管理信息化水准,建立涵盖日常办公、审批、执法、监管、查询等功能的移动应用平台,保证交通服务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八是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交通运输行政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交通运输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着眼多年“顽疾”,组织开展系列攻坚战,坚决消除“黑车”营运和“百吨王”车辆运输,实施路域环境和港口码头综合环境整治,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安全应急管理,持之以恒开展公路、航道、车船、港站、工地等领域“平安交通”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健全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进一步提升交通队伍素质和行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