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举行的贯彻实施《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周华富介绍,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已形成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政府机构“五位一体”的基本架构,覆盖189.1万家企业、6550.5万自然人、4.9万家社会组织、3万余家事业单位和8957家政府机构。
正在实施的“531X”工程,纳入了上述群体。“3”是指构建公共信用评价、信用联合奖惩、信用综合监管3大体系,“1”是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X”是若干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
目前,《五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指引》已经出台,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据介绍,归集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公共信用信息共364类7532项,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共75类900项。
当然,有些信息是明确禁止归集的。比如,自然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归集的自然人的其他信息;未经本人书面同意,不得归集自然人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以及纳税数额的信息;自然人的公共信用信息,通过政务共享和查询的方式披露,除了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不予公开。
周华富说,目前,公共信用档案工作日均查询量20万次,累计查询量超过2亿次。
为了更好地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公共信用信息,浙江还专门研发“信用浙江”客户端。1521个省级部门、设区市及所辖县(市、区)相关部门已开通,开通率56.3%,全省各级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查询量累计超过6万次。
企业公共信用评价结果,还被嵌入浙江政务服务网企业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2.0版,供项目审批时实时查询企业信用分,作为审批参考依据。信用信息的价值,结合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中。
要让信用真正成为“金字招牌”,还需要构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这是社会信用体系能否良性运行的核心,可以直接作用于信息主体。浙江的重点放在红黑名单上,省级部门在23个领域出台了失信“黑名单”制度文件。
信用浙江网的失信“黑名单”专栏,已公示环保、产品质量、税收重大违法等17类失信“黑名单”信息,涉及主体超过2000个。今年7月,全省首批5星级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名单公开发布,244名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五星级青年志愿者可享受积分落户、教育服务和管理、就业和创新创业、社会保障、金融等多方面激励政策。
周华富说,省发改委将联合团省委、省环保厅,会同省级各有关部门,切实将志愿服务守信联合激励和环保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工作做实、做细、做优,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示范效应。
此外,企业、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评价试运行的基础上,启动自然人、社会组织评价实测校验,按照主体和评价数据两个全覆盖标准,明年上半年上线试运行,实现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对五类主体的全覆盖。